当前位置:主页   - 经管 -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的“经济性分析”
来源:网络   作者:姚继华       更新时间:2010-09-26
收藏此页】    【字号    】    【打印】    【关闭

    假如,有人问你:“企业的管理是不是越精细越好?”

    你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地回答:“YES”。

    那么,答案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在项目分析上,我们经常用到“投入产出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其是否具有经济效益。然而,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由于管理活动本身是难以进行量化,却因此忽视了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分析”。

    而事实上,任何一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都是有其“管理效益”与“管理成本”的。下面,我们举推行“KPI绩效管理”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管理效益,什么是管理成本。

    KPI绩效管理的管理效益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绩效管理活动,来达到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最终改善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管理成本是:为了推行KPI绩效管理所耗费所有显性与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例如:引入绩效管理制度、设定绩效指标、绩效指标的统计、绩效评估、绩效辅导等活动所耗费用的人力、财力;隐性成本例如:由于制度或指标设定本身存在缺陷,影响了部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

    而判断一项管理活动是否值得的推行,同样需要进行“投入产出比”分析,即“管理效益”是否大于“管理成本”,而并非是管理的越精细越好。道理浅而易知,而我们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却经常陷入这样的管理陷阱。为了规范某一项审批流程,却导致了审批环节越来越多,审批效率下降;为了便于加强费用的控制和管理,去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统计一些零星费用,提供大量的证据去佐证费用发生的真实性;为了更好的督促、管理驻外销售人员的工作,而设定过多内容几乎重复而又无实际意义的报表……。我们在推行每一项管理活动时出发点往往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好把握这个“度”的话,就可能是适得相反,结果是一线的执行人员是叫苦不迭,而相关的职能管理人员也因难以推行而心怀不满。

    当然,由于管理效益与管理成本本身是难以量化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推行每一项管理活动时都能做到尽善尽美。要把握好这个“度”,就需要我们在推行过程中,去调查了解真实的“管理效益”与“管理成本”,然后再不断地修正、完善。我们需要反复审视,管理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设定的效益目标;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去倾听,管理活动的推行给整个经营体系造成哪些显性与隐性成本。例如,某一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防止纸张、油墨的浪费,规定所有需要打印、复印材料的,都必须到行政部指定人员处去登记,并在行政部的监督下进行。对于这样一个规定,我们暂且不论其是否合理。但是我们需要审视的是,这个措施真正执行下来,能给企业成本节约多少成本,又会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多大的不便呢?

其它资源
来源声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所发布的文章仅供技术交流参考,本站不主张将其做为决策的依据,浏览者可自愿选择采信与否,本站不对因采信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任何问题负责。
2、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其版权为原权利人所有。由于来源之故,有的文章未能获得作者姓名,署“未知”或“佚名”。对于这些文章,有知悉作者姓名的请告知本站,以便及时署名。如果作者要求删除,我们将予以删除。除此之外本站不再承担其它责任。
3、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本站原创,本站拥有所有权利。
4、如对本站发布的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经本站确认后,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做出修改或删除处理。
请参阅权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