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案教学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冲突性”导入


我说,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站就是——鼎湖山。


我板书“顶湖山”。


很多学生举手,说我写错了。我说没错,鼎湖山原本就叫“顶湖山”,接着便两个名字的由来。并板书“鼎”,学生齐读后,我问:“鼎湖山给你的感觉怎样?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再形容”


看两幅图时,在他们的回答中发现积累到只有清澈见地等几个老掉芽的词语。


于是我小结时说:“鼎湖山的风景区群峰竞秀,古木参天,最著名的要说两个,一个是古刹,一个是飞瀑。”我板书古刹、飞瀑。


“既然这两个是鼎湖山最著名的,当我们游玩以后,一般会将最著名的景点写进游记,可是他写的是到鼎湖山——?”


我将课题补充完整。有学生举手,我请孩子们猜猜原因可能是什么?


孩子们猜得有些乱,我小结:估计那泉声对于作者来说是最美的景色。


然后,我在大家疑惑之时,请同学们思考:“那泉水这么有吸引力,肯定很美,很奇妙吧,那么就让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要读准,看看那些描写泉声的词句,画下来,并多读两遍。”


……


“万籁俱寂”的教学


“什么叫万籁俱寂呢?”


孩子们有些吵闹。


“我听,第一组开始安静了,哦,第二组也安静下来了,第三、四组也安静下来了。”


我看着孩子们。他们的手脚仍然发出声音了。


“哦,现在有些同学的手和脚也安静了,一动不动了,真静!”


此刻,教室里几乎没有声音了。


“我说现在更静了,连板凳腿就无比安静了。”孩子们笑了一下,迅速恢复到及其安静的状态。


“现在算不算万籁俱寂?(生摇头)外面的树叶被风吹的还有声音呢,还有其他声音,那不能算是了。可是怎样才能算是呢?”


“就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说的是哪些事物?


“很多很多。”


“是万物。那,我要要说万物俱寂?谁知道籁是什么意思?”


“籁的意思是一般的声响,万籁的意思就是万物发出的声响。”


“现在我知道不能说万物俱寂了。那么,现在谁再来读读‘入夜’这句,把词语的意思读到句子里。”


生读得入情入境。


“辨识”与“品味”一起教


结合排比句来教学辨识与品味。并结合朗读,分角色朗读进行。


然后讨论“有多少种泉声要辨识吗?”结合指导排比句的朗读。分小组朗读。


再接着讨论:品什么?品泉声的味道?品的时候作者想像了?你想到了什么,读完说说。


最后突出辨别和品味都需要细细地聆听才行。用读出辨别品味后的感觉。


趣味性整体认知


我在黑板上写上“一 二 三”,然后看着孩子,他们都很奇怪。


然后我说这个“一”放在第一自然段的开始,那么“二”和“三”放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再发表意见。[]


孩子们很快就发表了意见,“二”的位置很快就放好了,然后“三”的位置就出现了好几种,但是请他们再读后发现,“三”应该放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积极。


接着,我请他们说说“二”后面写了一个字“白”,我问:“‘三’后面写什么好呢?”


有一个孩子说“黑”,众笑,另一个说“夜”,大家赞同,我板书。


我指指“一”后面,大家公认“晨”较好。到底是什么时间,书上没有交代,但是谢大光先生原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有,你一读便知。


出示原文第一自然段:


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途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请同学读,并概括出“昏”,并指导朗读好第一自然段。


学生又发现“二”后面的“白”不太准确,于是建议改为“昏”。


“刚才我们从时间发现这三部分不一样。”说完我在“三”后面写上“枕边”,不一会儿,我们商量出了结果,整个板书如下:


一(昏)山前


二(昏)路上


三(夜)枕边


到此,说说游记一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接着便开始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第一、第四自然段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美妙与学习的自由。


《鼎湖山听泉》的朗读教学


两个听,你准备怎么写?要求别人你的两个听中能感觉到你对不同地方听泉的感受。


默读,在自己本子上写一写。


然后上台来展示。


学生的个性化“设计”我用手机拍下来了。非常特别。


接着,请同学们将这两个地方和两个时间的听读出区别来。学生练习。


然后,请同学们交流读“夜里听”的段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相机教学。


读完后,对同学们说:“你们刚才读了夜里听的部分,现在请你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白天听的那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朗读教学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