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斑纹》AB方案  
斑 纹 

A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   

2、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    

3、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2、以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 

    文本研习。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词语积累: 

逶迤    斑斓    盘踞    螺旋    匍匐    巢穴  慵懒    蝰蛇    蓑鲉    鹰隼    晕眩   青睐    婆娑    精湛    偏袒   强悍  接壤   酝酿    哺育    脖颈    颤抖疱疹    蛊惑     罪孽    犁铧    老趼    碾砣     

2.列出文中围绕“斑纹”所写的事物,思考 “斑纹”在文中的含义和特点。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和你预习中没有读懂的语句。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在打开书本之前,请先回忆预习时你对本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这两问学生自由回答,目的一是检查预习,二是为下面有效研读文本作铺垫。) 

二、研习文本 

1.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明确: 

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以下一些有趣的事物:   

蛇     

蓑鲉   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  梅花鹿    

昆虫  奶牛  毒蜂    

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大地   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   瓷器   碾砣上石质花纹  蛋卵上斑点   变质面包上菌斑  粒子分布方式   

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 

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  …… 

(提示:可分类呈现;注意表达时提炼语言;不要漏掉有关信息,特别是必要的修饰和限制) 

(定格投影,有条件可以逐渐呈现,因为要引起学生对思路、详略等方面讨论和深入思考) 

2.什么是“斑纹”?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请给它下个定义。 

明确: 

(1)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破折号后的内容带有进一步解释的意味。) 

(2)参考定义:“斑纹”即颜色的差别、明暗的比较而在某一底色上显示出来的图案、纹路、色块或者点子。(作者用较为随意性的笔法来描述斑纹,在说明事物的同时给人散文化的印象。) 

(3)文中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斑纹产生于对简单图案的单一的大量的重复使用,从而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产生斑纹。 

(投影与课文相关的蛇、蓑鲉等图片,加深“斑纹”印象) 

3.文中写了这么多与“斑纹”有关的事物,显得繁复而不紊乱,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作者以细腻而又精致的描述向我们呈现了大地灿烂的风景,由蛇的斑纹写到自然界各种动物的斑纹,进而写到大地、人类的劳动和内心世界,行文思路如下: 

(1)1—5段:详写了蛇的斑纹。 

(2)6—10段:由蛇写到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斑纹。 

(3)11—14段: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斑纹无处不在。 

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无论是把它看作科普说明文,还是看承散文随笔,都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4.文中选择了大量意象说明“斑纹”,但是显得繁而不乱。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 

(1)详写:蛇   

(投影图片:中国的十大毒蛇:眼镜王蛇 、白眉蝮、灰蓝扁尾海蛇、尖吻蝮、金环蛇、银环蛇、原矛头蝮、圆斑蝰、舟山眼镜蛇、白唇竹叶青) 

1问:文中可以看出蛇有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  

明确:简约的富于弹性的身体、复杂的富于迷惑性的斑纹、生活中的几何型动态、富有文化寓意、叠合的尾鳞和空心的毒牙、秘密接近和迅速攻击等。 

2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详地花费大量笔墨来写蛇?  

明确:鼓励发散性思维,可以围绕以下方面来回答: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 

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3问:为什么要写寓言和传说? 

明确: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4问:题为“斑纹”,写蛇时却写了许多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乃至独特“个性”,这与“斑纹”有什么关系,是否过于“拉杂”? 

明确:写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乃至独特个性与“斑纹”均有联系,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对它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等有暗示的作用。同时这样也使描述客观事物丰富而生动。 

  

(2)略写:找出文中集中略写“斑纹”的段落,朗读这些段落,体会作者略写的特点。 

明确:①文中第七段: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单句,短句,甚至短语成句,以构成繁密的意象,繁复的效果,与“斑纹”相应。 

②文中第十段:昆虫、奶牛、毒蜂、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短句,多突出其对称关系。 

③文中第十二段: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记忆的斑纹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以列举的方式造成意象的紧密排列,突出“斑纹无所不在”,“甚至”一词更将“斑纹”一词抽象化了,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本质。 

(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研读,欣赏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详略设置的技巧) 

三、课后思考 

文中有些语言片断富于诗意,请找出来多加诵读,仔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问: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r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二、小结本课的内容,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明确: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三、讨论:从语言风格上看,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 

学生小组讨论,如果问题比较集中,可以各寻依据,进行课堂辩论: 

明确: 

1.可以视为科学小品:主要说明的是“斑纹”,各种与“斑纹”相关的事物。 

2.可以视为散文随笔:写了各种动物的生活、大地和四季、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记忆,材料翔实,想象丰富,但又都能够围绕“斑纹”展开,形散而神不散,比较像散文; 

3.淡化其文体特征。文章写的是“斑纹”,但是以此为中心写了大量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文章也运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但是构思由点连线到面,自由洒脱,笔法轻灵,又比较像散文;一般说明文往往是对事物的客观说明,而本文则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并没有像一般说明文那样运用一些常规的说明方法,而是将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文体的交融渗透。 

(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多样性写法,文体的交融渗透。本文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这也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四、品味语言,体悟作者的匠心、细腻独到的感受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投影课文片断,朗读品味,学生选择语段进行鉴赏。) 

1.朗读第1段:“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鉴赏重点:语言简练,形象,镜头感强烈,如在目前,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2.“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 

——鉴赏重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蛇以人的性情特点,生动地刻画了蛇的“阴险”“老奸巨滑”的形象。 

3.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鉴赏重点:(1)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2)用词准确而富于匠心。“砖头模样的斑块”后用“修筑”一词和“更瞩目的效果”,拟人化的用法取得了呼应的效果,本来没有必然关联的事物被这样解释,也显得情趣盎然。 

4.集体朗读文中第8段的诗意描写——鹿群和虎。    

(此段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感受,难以用图片直观,师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展开想象) 

——鉴赏重点:(1)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角逐,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2)对人类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同样投注到自然界。  

5.集体朗读课文第11段: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可适当展现一些精选的图片,直观地以大地与四季,人类的劳作的痕迹来激发共鸣。) 

——鉴赏重点:作为“大地灿烂的风景”的例子;“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平视的欣赏的眼光来描述生命;对大地和生命有礼赞的成分。 

  

作者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而又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文字富有情趣,注重发现个人独特性和语言的音乐质感。 

不足之处:意象过于稠密,语言过于繁复考究,并且带有较深的作者个人的独特体验,这既是优点又容易使与读者拉开距离,有时不容易读懂。对说明r个现象来说,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不够平易。 

  

五、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课后作业 

1.运用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多种表达方式,以富有诗意、哲理性智慧以及具有质感的语言来描述记忆深刻的某一场景或者某些现象,来表现你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2.文章在对许多动物的生物习性、生存状态,人类的生活状态等进行说明与描写时,还有不少句子是富有丰富哲理的议论性文字。这些极富个性、对我们有深刻启发的论述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感受痕迹,请找出来深入研读体会。 

  

六、板书设计  

斑纹: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印记    无所不在 

关注生命现象  敬畏生命本身  礼赞自然规律        和谐共存 

(莫春雷) 

  

  

  

斑  纹 

B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和文中提及的自然界各种“斑纹”。    

2.把握文中“斑纹”涉及的对象和行文思路,通过语言的揣摩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赏读,领悟其中的知识、哲理及情感。  

3.通过阅读相关作品来加深对生命的思考,深化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斑纹”的内在含义和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 

语言品读,生命体验。 

  

一、体会文中的斑纹 

海伦·凯勒说:惟一丝毫无光的黑暗是无知无感。有的同学可能惊异于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深切体悟和精细描绘。周蓬桦评论《斑纹》时说,这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周晓枫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哪些“远逝的鲜活事物”呢? 

明确:文中围绕“斑纹”写了以下一些事物: 

蛇     

蓑鲉   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  梅花鹿    

昆虫  奶牛  毒蜂    

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大地   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   瓷器   碾砣上石质花纹  蛋卵上斑点   变质面包上菌斑  粒子分布方式   

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 

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  …… 

  

二、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行文思路? 

明确:由蛇的斑纹写到其他动物的斑纹,再写到大地、宇宙、人类的内心世界等,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2、这么多的材料,又不可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作者安排时必有他的匠心,请细思考。 

明确:围绕“详略”讨论作者选材的特点。 

3、概括本文所写“斑纹”的内容。 

明确:对象——斑纹,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到一切生命现象的斑纹; 

特点——惊人的繁复效果; 

规律——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 

(预习时就要能够对文中关键词、过渡句、主旨句、哲理性思考的语句等勾画出来,养成不动笔不看书的好习惯) 

  

三、品味独特的语言 

泰戈尔的诗中说: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话可以来形容我们这篇课文。一切的生命,无论是动是静,是美是丑,作者都极耐心地用独到的语言表现到她的文字里。 

1、你怎样理解“远逝”的而又是“鲜活”的这种评价? 

明确:(1)所表现的内容曾经与我们很近,但现在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所选择的事物离我们很远:如写了一些我们陌生的动物,或者熟悉动物的不熟悉的习性; 

所选择的事物本来并非很远,但是匆忙的生活节奏里我们的记忆里沉睡了,人们忘掉了这些内容; 

所选择的事物本来在我们的记忆里,但是人们现在感情淡漠了,缺少温情,不能再与之进行平等的对话,真诚的交流;…… 

(2)作者的笔下这些内容是血肉饱满的,除了作者说明时非常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2、作者是怎样感受我们所生存的自然,怎样细致描写自然界风景的? 

明确:《斑纹》,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从周晓枫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大地灿烂的风景。从飞鸟到游鱼,从昆虫最卑微的角色到哺乳动物中的海洋到世人……它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透着诗意和让人震撼的内容。 

(投影1——把目光投向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能和谐相处) 

3、举例鉴赏: 

(1)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    
    ——鉴赏重点: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用词准确而富于匠心。“砖头模样的斑块”后用“修筑”一词和“更瞩目的效果”,拟人化的用法取得了呼应的效果,本来没有必然关联的事物被这样解释,也显得情趣盎然。 

(2)第8段的诗意描写  

——鉴赏重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角逐,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  

(3)11段:大地上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可适当展现一些精选的图片,直观地以大地与四季,人类的劳作的痕迹来激发共鸣。) 

——鉴赏重点:作为“大地灿烂的风景”的例子;“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平视的欣赏的眼光来描述生命;对大地和生命有礼赞的成分。 

4、作者是怎样在“斑纹”里体现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的呢? 

(投影2——把目光投向社会,关注社会,与社会能和谐相融) 

明确:“斑纹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作者字里行间对人类社会从未停止关注和思考,朗读以下例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1)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道德和尊严不能给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是无视道德和尊严的。笔端有对人类社会的理性思考,包括对所谓“规则”的质疑。 

(2)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面对恶,我们只能以牙还牙。 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  

——善恶两者间,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难得到真正的公正。   

(3)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生命中到处充满强弱、美丑、善恶,这就是生命的两极,构成生命的斑纹的最基本的底色。   

5、在本文中,我们还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到作者深层的情感体验,那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投影3——把目光投向一切,反观心灵,与自我作心灵交流) 

明确:文中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生命中的痕迹这一哲理,又流露出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共融,同进同退的理想和情怀。 

6、作者认为人应该怎样认识自身,请说说你的理解,并举出文中例子并说明理由。 

(1)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就像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不同的情感的记忆,这是生命底色上的斑纹。 

(2)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投影4——做一个能够深入认识生活并且深切感知生活的人) 

作者在《斑纹·自序》里说:“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对世界抱着无比的热忱,才有可能充分汲取大自然的智慧,观察、体验和拥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世界。 

  

四、深入揣摩文中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特色。 

1.朗读“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一段”。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内容。 

(1)学生讨论,用平实的语言说出这段文字的意思,并提炼概括大意。 

明确:用平实的语言表达这段文字的意思: 

    大地是有斑纹的,这种“斑纹”表现为四季在大地上留下的不同痕迹: 

春天翻耕土地后留下了痕迹; 

夏天种植作物并看到作物成长的痕迹; 

秋天庄稼丰收也在大地上留下了痕迹; 

冬天收藏后依然会有各种生命的痕迹。 

四季循环往复,生命交替呈现,大地上各种痕迹就可以理解为“斑纹”。 

(2)概括为一句话: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在大地上表现出不同的斑纹。 

(压缩语段训练,训练筛选信息、提炼和概括的能力。) 

  

五、通过阅读相关作品来加深对生命的思考,唤醒沉睡的记忆,深化情感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我们怎样才能让沉睡的记忆苏醒?怎样才能更清晰地听到灵魂的声音?怎样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存?渺小如神眼里的斑点的人类,应该怎样留下单程生命中“今生今世的证据”,留下无悔记忆中明暗交替的“斑纹”? 

阅读周晓枫《鸟群》片断,思考后面的问题。 

甲 

当秋天的潮水退去,就像沙滩上留下了贝壳,留鸟驻守在它正在降温的祖国。天灰暗下来,就要下雪了,那些冬天的传单正在抓紧印制。 

雪是太自然进行的一项残酷的游戏,它以优美的方式藏起了鸟儿们基本的口粮,如同藏起一伴随意的玩具——然而,找寻失败的鸟儿将输掉性命。辽阔的雪野标明了小动物们广泛的受灾面积,饥寒交迫中,弱小的生命能贮有多少抗争的能量?对于拒绝移民的留鸟,生活提出了艰难得近于苛刻的要求,它们在近于赤贫的土地土,寻找着极为有限的供给——我看到枯干尖硬的槐荚,滑过喜鹊焦急的喉咙。 

不仅只在春日欢宴,鸟儿才会放声歌唱,冬天的寂静中,我们也可以听到鸟鸣,好像是它们在贫苦中的宣言——我明白一个人藏在诺言里的力量是如何被坚持着。 

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来表现鸟儿过冬的自然现象? 

  

乙 

它们实在太难看了,要想让人相信它们的长相不是出于上帝刻意的惩罚是困难的。除了丑陋的相貌,还要加上粗鄙的生理习性———秃鹫是著名的食腐动物。不断亲吻死神的遗物,它的嘴只用于接触尸体。腐肉滑过秃鹫腥臭的口腔,污秽的血使它的羽毛更脏。秃鹫总是成群集合在死尸旁边,就像坏人般撮合在一起。 

  其实,粗略地看去,秃鹫长得颇有几分像鹰,但两者的风范多么迥异啊!哪只秃鹫能像鹰那么超拔,哪只鹰能允许自己堕落成秃鹫这样?世界是以对称的方针设计的,黑在白的对面,正义在邪恶的对面,每一高尚都有对应之下的卑鄙。甚至物种的安排也借鉴了这个原则,我们会发现一些奇异的对称:鹰和鹫,狗和狼,蝴蝶和蛾子,青蛙和蟾蜍……这是怎样蓄意的技巧,在相似中制造最大的对比?什么样细节的渐变,更改了最终的性质?对垒着、冲突着,衬比之下彰显出一方的美德,谁不幸地被压在背面?与前者相比,体现在后者身上的是丑态的外表、粗糙的工艺以及恶劣的名声,它们仿佛是对前者极具讽刺效果的失败仿制。也许,它们是被废弃的粗坯,在此实验基础上,造物主确定了更出色的形象方案。但它们依然被保留下来,因为正面常常不是被建立而是被烘托出来的,因为高耸的塔尖需要宽绰的底座。也许上苍觉得只有在对称之中,才能体现世界的平衡之美,他认为这是公正的———然而这只是鹰的公正,而不是秃鹫的。 

  秃鹫会不会对鹰怀有深刻的仇恨呢?嫉妒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两者之间具有某方面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一个小职员不会嫉恨总统的荣耀,却对新提拔的科长耿耿于怀,因为这人与他有着同等的资历和能力,可是好运却偏袒了另一方。我无从知道秃鹫对鹰怀有怎样的情感,它从未有过什么明确的表示。当自己处于劣势之中,可能漠视对方比之关注对方,更能让内心平静。 

  我们有否可能克服众多障碍,去认识秃鹫的美德呢?每当发现食物,它会在高空旋转自己的身体,以通知远处的同伴———从中我们看到一种合作友爱的精神。就像是巨大的抹布,秃鹫弄脏了自己的身体和名声,却以辛苦卑贱的清洁工作,维护了草原的整洁———从中我们看到一种忘我奉献的品德。作为食肉动物,吃腐质意味着不杀生,它宁可放弃鲜美的嫩肉,为难自己的胃口,而放给别人一条生路———从中我们看到慈悲的心肠。调整一个角度,两极对峙的判断竟可以互换,相距最远的,可能却是血缘最近的———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玄妙的辩正? 

  我往前凑了一步,眯起眼睛看着秃鹫:难道,难道这个穿着又脏又旧衣裳,秃顶又驼背的家伙,其实是《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那个面丑心善的卡西莫多? 

思考:写秃鹫时作者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文段中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怎样的思考? 

  

丙 

鸟啊,天空的箭,短暂的降落不过是为把自己再一次搭在弦上。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在地面上发现鸟尸,我小时把云朵想象为游动的墓床,里面收藏着亡鸟神秘的灵魂。但是,子弹的射程改变了这诗意的一切。 

罪恶是从谋杀天使开始的。人类有多么忘恩负义,连残暴的鳄鱼都张开嘴,放走为它清理口腔的小鸟医生。而地球上五十亿个人,五十亿张嘴,五十亿口可能的陷阱。从食道到胃囊,这是到达死亡的最近路程,我热爱的小鸟们永远不能折返。 
  人在动物界有着一致的恶劣口碑,也许正因此,才被开除出动物籍。乌鸦可以吃数百种食物,数字和人对比相形见绌。人这个不加选择的杂食家伙,胃袋和脑袋一样发达,就像一只随身携带的垃圾袋。并且,人类还有一个可鄙的习惯,以吃过食物的种类和价钱,来体现他的身份。如果说原始捕猎过程存在很多危险,先民吃掉猎物还可以表现征服中的力量、勇气和智慧,那么现在,那些“见多识广”的饕餮,只剩下无知可供展览了。 
  不胜枚举的暴行,损毁着人性本应有的温情。有一种名叫“圃 ”的小鸟,因其味道独特,从罗马时代起就被摆上欧洲的餐桌。食用之前,需以小米将其催肥;为了让它们日夜不停地吃小米,竟要弄瞎它们的眼睛。北京近来又开了一家特色餐馆,看家菜是孔雀肉。活孔雀喂养在店前的栅栏内,金蓝银碧的羽毛被当作废物拔除。我们的食文化中扩展出如此粗鲁的项目,反映出人们对美的极端盲视。 

思考:这个段落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界怎样的态度?她希望人类怎样与自然界的众生共存? 

(莫春雷) 


补充资料: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的评语: 

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