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教学设计(三)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