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说课稿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教材分析


课文《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是一首饱含真挚情感的儿童诗。诗歌以儿童的口吻,首先通过“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这一独特的儿童内心情感的表露,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伤害动物的行为的愤怒,然后通过“我”一连串的希望,希望爸爸枪瘾来时,能把自己当成一支猎枪“扛在肩上”,希望爸爸想像“我”是小鸟、小兔,从而心中充满善良,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小动物的爱,期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真情。


本课位于三年级上半学期第二单元,诗歌语言质朴,语意清晰,加上单元训练目标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和继续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因此课堂学习以朗读和默读为主要的教学策略,在朗读中纠正字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默读中思考,感受诗歌主题。


二学情简介


随着识字量与阅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由四个小节组成的诗歌,显得驾轻就熟。但是诗歌是最善于传情达意的文学体裁,能否正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意目标,是评价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


课堂学习时,学生仅从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读,认为诗歌分为两个部分。1、2小节描述的是“我”对爸爸的猎枪的恨,3、4小节描述的是“我”对爸爸的希望。其实这两方面的内容共同服务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作者对小动物的爱,期盼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这是学生对于诗歌这种体裁特征不了解所导致的。


因此,课堂教学要凭借课文的语言环境,沟通各小节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验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正确认读文中2个生字;理解词语“枪瘾”;积累“疒、忄、木”的汉字。


“扛”与“瘾”是课文中仅有的2个生字,字音的纠正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中。根据汉字在课堂与生活中出现频率的高低,“瘾”为本课生字教学的重点,包括“瘾”的字形与所构成的新词“枪瘾”的词义的理解。教学中,字形与词义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而词义的理解更是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展开!


本学期汉字的学习由“识写分流”逐步过度为“识写合流”。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汉字,除了课堂中对个别汉字进行针对性地学习,还要适时地帮助学生对汉字进行归纳积累。教学中,结合生字“瘾”的学习,穿插了“疒”汉字的复习,以新字唤醒旧字,灵活地对汉字进行巩固复习。


目标二:能按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感受作者对小动物的爱。


二年级期末单元目标中就出现了对学生默读习惯的培养,要求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字字过目”,而此次三年级再次提出默读习惯的培养,从要求而言是对以往默读能力的继承与发扬!要求学生在掌握默读的外在表现的同时,还要能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带着要求默读:(1)不出声,不动唇,字字过目。(2)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我”对爸爸的希望是什么?[]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默读,感受作者的童真、童趣,以及对小动物的爱,提高了默读的有效性。


目标三: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作者对小动物的爱,充满着真挚的情感。朗读就是读者将这份情感由书面的语言文字内化理解,而后外化为有声语言加以表现的过程。


朗读是一项能动的实践活动,从最初的将文字读正确,词句读通顺,到利用声音的高低,节奏的缓急来表达自己对文字的体验,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一种发展的态势。教学中,不仅要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激励学生参与朗读实践,而且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朗读表现,提出中肯的建议,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目标四:能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能激发起学生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真情来自于真切的体验。


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对动物们充满爱心的孩子。但是对动物、人类、地球之间的关系还是知之甚少,于是“放下猎枪,要热爱动物,保护动物”成了口号式的标语,课文所要达到的情谊目标就是虚幻的。为了弥补不足,课后要求学生进行拓展型,开放性的学习,利用各种途径查找由于人类的原因而灭绝的动物,以及动物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法


1 立足体裁,以读代讲。


诗歌是最擅长表达情意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篇幅又决定了它通常是以简练的语句来传达情感。教学中,通过想象说话,小组讨论等方法对部分语句进行适当地解读,能够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在情感的把握,但是如果是长篇累牍地对诗歌的每一词,每一句进行详析,这样不仅是徒劳,破坏了诗歌的美感,而且使课堂节奏拖沓,阻碍了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体裁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将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读分为朗读和默读,朗读的目的在于反馈学生字音的掌握以及对课文不同小节情感的表现,默读的目是继续培养学生默读习惯——不出声,不动唇,字字过目,以及在问题的引领下,边读边思,提高阅读的效率。


两种不同的读的方法,可谓是一静一动,但始终让学生穿梭于诗歌的语言文字中,层层深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真情真意。


2 关注文本,多元解读。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我觉得课程中的“人文性”的定义不仅指通过教材这一载体向学生传达必要的人文素养,同时在语文课堂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中,学生为解读“‘我’为什么恨死了爸爸的猎枪?”和“‘我’对爸爸有哪些希望?”这两个问题,先后多次沉浸于课文的语言环境,与文本展开对话。[]


由于个人知识发展水平的不同,学生所关注的课文的语言音素也不同,对问题思考的深度也有差异,甚至于表达方式也各有特色,有借助课文的原句解答问题的,有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概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课堂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多元解读,是建立在对文本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是思索之后的产物,是值得发扬的思维品质。


作为教师,尊重学生们对问题的多元解读,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五学法


1 学贵有疑,变革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学生是以一个听者,一个知识记录者的身份走进课堂,那么将创造出一个毫无生机的学习场所,而这个场所将创造出一群没有思想,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是一种机械的,可怕的学习态度,急需改变。因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发展各种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直接参与者。


“学贵有疑”就是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质疑是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


本课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定向性质疑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针对课文的局部内容进行质疑,如对课题《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的质疑,对第一小节中“击伤了一只美丽的翅膀”与“我的梦,就再也不能飞翔”的质疑。


在质疑中,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竞争合作,改变学习方式。


课堂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场所。在这儿既有知识、学习能力的比拼,也有就共同问题的合作交流,而这二者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


本课教学,以读代讲,读中处处可见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初读课文时,比的是哪位同学做到了字字发音正确,而将同学之间互相纠正错误发音为合作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比的是谁能将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朗读充分表达,而同桌之间交流朗读为小范围的合作活动,全班同学对一个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为集体性的合作交流。


竞争释放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合作让学生善于倾听,取长补短。


六实施


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


2 质疑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共分四大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1 课堂教学之前,虽然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对内容也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课堂中,仍要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因为课题奠定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是课文学习的突破口。首先用近义词或自己的话表达对“恨死”一词的理解,这既是词语的积累,也让学生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课题生动表达这份情感,最后由课题的质疑“为什么作者恨死了爸爸的猎枪?”引入课文的学习。


2 此环节围绕“为什么‘我’恨死了爸爸的猎枪?”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教学中,分小节朗读课文既是对字音的反馈检查,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地时间接触文本,对问题进行思索。为了让学生和作者一样产生对爸爸猎枪恨之深的情感共鸣,迁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入课堂,想象动物受伤后的悲惨境遇,又借助对“枪瘾”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感同身受。


3 此环节重在对两个问题的解读。


其一“我”对爸爸有哪些希望?通过默读思考,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学习习惯;通过句式“我希望爸爸……,希望爸爸……”,将课文中有关内容进行整合,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


其二“我”的梦是什么?问题的产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语句“击伤了一只美丽的翅膀,我的梦,就再也不能飞翔”的质疑。这个问题是以解决“‘我’对爸爸有哪些希望”的基础上,让学生抽离课文的内容,提炼课文的所要表达的情。


教学中的有感情朗读,朗读前要让学生有充分地时间准备,也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多读多练;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发扬朗读过程中的长处;朗读后的评价要有明确的标准,以表扬为主。


4 课外延伸,可以使一个长效作业,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而且要了解、分享活动的过程,例如查找方法的分享,作业完成得积极性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延伸探究,如动物、人类、地球的关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