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与李苦禅》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编制目标的依据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最重要的环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课程标准》


首先,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


为依据。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绝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要充


分考虑到课程标准要求、年段要求、单元要求、教材要求、学生实际要求等。课时目标的制定应以总目标为根本依据,紧扣单元目标,努力体现学期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有计划地将课程总目标、学期目标及单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得以落实。


总目标 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


(关联) (体现) (紧扣) (落实)


2 、依据教材——钻研教材,分析教材


二要吃透教材,教师对学习内容(文本)要做到心里有底,而且,要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宏观分析,整体观照,重点把握。


(1)确定字词教学的目标。


(2)根据教材的特点确定朗读教学的目标。


(3)根据教材的特点制定语言实践的目标。


(4)准确把握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恰当的阅读教学目标。


(5)适度把握文章的“道”,制定恰当的情意目标。


案例一:《抗日英雄杨靖宇》教学目标对比分析。


这是老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英雄杨靖宇的感人事迹。如果,机械地照搬教参上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中极易出现“贴标签”的现象。即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杨靖宇言行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说说从中你体会出人物什么样的品质或精神。学生则以“忠于革命、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等标签式的词语来代替自己的感悟。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但实际上他们对文章的体悟没有真正落实到语言文字上。


因此,我们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在分析教材时我们发现,课文叙述了2件事:一件事是为了坚持革命,杨靖宇带领战士吃与树皮;另一件事是杨靖宇遭敌围捕,顽强抗击,直至壮烈牺牲。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许多英雄故事,对英雄人物所具有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多有了解,因此,学生完全能够独立读懂第2件事的内容。所以,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将这一段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语言实践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杨靖宇遭围捕一事,落实了单元重点训练目标。而杨靖宇为什么要带领战士们吃与树皮则是学生无法理解的难点,尤其是杨靖宇说的“吃榆树皮不止是为了活命,更是为了革命。”这句话的含义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究竟该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深入钻研教材后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环境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却充分体现了当时战争形势的险恶,这也正是杨靖宇之所以要带领战士们吃与树皮的客观原因。准确把握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的抓手就有了。于是,教师便制定了教学本课的阅读和朗读目标。(略)[]


也许,大家会有疑问:原本教参中规定落实的“能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这个目标怎么办?首先,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反复滚动的训练过程。另外,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允许我们在教学中“面面俱到”。目标过多不仅难以落实,有时还会淹没重点,使得教师的教学只能是浮光掠影,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受到削弱。因此,教学目标的编制一定要突出重点。其次,我们要树立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即把各单元教学看成是语文教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弄清楚各单元之间以及语文教学内部诸系统间的关系,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考虑整体优化。这样制定的目标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面;既考虑了单元各篇的相同点,又考虑了相异点,避免了单篇教学的重复性、低效性的劳动。所以,对于“分段”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完本单元的课文后,在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各种分段方法时予以落实。


3 、依据学生——分析学生,以学定教


三要吃透学生的情况,即对学生的素质与各方面的知识现状进行全面把握,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1)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2)了解学生的能力储备。


(3)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二:《香雪海》教学目标对比分析。


从教材上呈现的教学目标来看,情意目标的表述较为空泛,联系课后练习可以知道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梅园被叫作“香雪海”。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学情,则不难发现,由于现在的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他们见多识广,加之文章语言浅显,“香雪海”一名的由来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难点,完全能够自己读懂,无需在课堂中重点教学。他们需要的是积累、运用文中那些优美、炼的语言。所以,我们以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将教学目标调整为(略),使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语言实践活动。将情意目标定为“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梅花的美。”,使其更为具体、明确。


4、依据教师


5、依据教学环境


二、编制目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是:集中、明确和适切。


目标要明确、集中、适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明确”是指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具体的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适切”是指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对情意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达成。[]


案例三:《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目标分析。


在平时的备课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循规蹈矩”的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其实,“教参”仅仅是提供参考的,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例如,撰写教参的教师无法顾及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因此,其教学目标的表述往往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而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份教学目标,则是教师在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以及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字词教学、朗读教学、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和情意目标,清楚地呈现出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每一项目标的表述都相当具体,以第2项语言实践目标为例,教师在表述时明确指出了进行语言实践的条件——理解、积累词语;行为——写一段话;标准——介绍海鸥集体营救同伴的场面。情意目标定位在“感受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三、编制目标的步骤


1、确定学习结果。


2、界定条件。


3、陈述标准的水平。


四、目标的有效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方法


v 教育目标:


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


(把教师作为主体)


u 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会学生…技能”


“培养学生…能力(习惯)”


v 学习目标: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


(把学生作为主体)


◆举例:“能够… …”


“学会… …”


“懂得… …”


(二)有效行为目标的陈述。


1、行为目标——以学生外在行动的形式来表述。


Ø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教育目标应当描述在单元和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够做(或产生)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


2、有效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说明具体的行为。


(操作性动词,如“识记”、“说一说”、“写出”等。)


(2)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


(3)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案例四:《齐白石与李苦禅》教学目标说明。


总之,我们在备课时要摆脱对教参的过分依赖,潜心钻研教材,用心分析学生,树立宏观关照,整体教学的意识,才能避免教学目标的琐碎、繁多,制定出明确、集中、适切的,真正行之有效的行为目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使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


五、各年级有效行为目标例举


一年级:《玩皮球》教学目标(新教材第一册第28课)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 识记 本课生字“玩、球、猴、拍”;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通过教师板演引导学生 了解 汉字“玩”的笔顺。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2、朗读儿歌 能做到不添字,漏字;在朗读中 初步了解 儿歌内容。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3、能模仿儿歌中的“我来拍拍皮球,(皮球怎么样)” 说 一句话。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4、能认识、读准 复韵母au、ou、iu及它们的四声,练习拼读 带有这几个韵


(行为条件) (行为标准)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母的音节。


二年级:《小兔和树的对话》(新教材第三册第38课)


1、能在阅读中 识记 课文中的7个生字。重点读准 “素、产、减、仍”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的音,在教师的指导下 掌握 “套”的笔顺。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2、在阅读中 体会 小兔看见枫树、桦树、松树的树叶秋天不同的样子时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的心情,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读出 这些句子的不同语气。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3、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 秋天枫树、桦树、松树树叶的变化,并大致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


了解 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能根据提示 连贯地 说一说。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行为条件) (行为标准) (行为动词)


三年级:《旅行家树》教学目标(新教材第五册第18课)


1、能认识 本课的6个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 “华丽、秀丽、


(行为条件) (行为标准)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婀娜多姿、寸草不生、肃然起敬、肥沃、贫瘠”, 并积累 这些词语。


(行为标准)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2、能在熟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图片或板书, 运用 积累的课文中的词语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介绍 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活环境。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3、能通过阅读 了解到 旅行家树树名的由来,并能感受到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行为动词)


作者对旅行家树的敬佩之情。


(行为标准)


四年级:《观潮》教学目标(新教材第七册第27课)


1、通过品读课文第五节, 感受到 钱塘江大潮涌潮时的奇特景象,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能有感情地 朗读 第五节, 并尝试背诵。


(行为标准)(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


2、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并通过资料的补充,


(行为条件) (行为标准) (行为条件)


引导学生释疑。


(行为标准)


3、能运用各种方法 理解并积累 课后词语, 尝试运用 所积累的词语写句、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概括段意。


五年级:《齐白石与李苦禅》教学目标(新教材第九册第11课)


1、能独立 学会 不认识的字;能运用各种方法 理解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仰慕、憨厚、赏识、志存高远、驰骋”等词语; 并积累 这些词语。


(行为标准) (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2、能有感情 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能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


(行为标准)(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的意思; 能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 了解感受


(行为标准)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齐白石的人品。


(行为标准)


3、能在简要说出课文记叙的两件事的基础上 概括 课文的主要内容。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