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导入


老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样一篇文章,文中的“大树”指的是谁?


学生:季羡林


是:是呀,季羡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家,1935年他去德国留学,德国这一爱花的国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季羡林老人去德国看一看他们独特的风景。


(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老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没有?


学生: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怎么样让别人看?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


二、组织交流


(一)、老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通过预习,你会写了哪几个生字?


学生板书会写的字:莞、锦、暇、姹、嫣、


老师:文中词语“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一个动作。


学生:微笑


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中看出词语已经掌握了。看“应接不暇”的“暇”字,是什么意思呀?


学生:东西很多,看不过来。


学生:没有时间仔细的看,看不过来。


老师:没有时间看不过来,所以“暇”字的最左边偏旁是表示时间的“日”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的意思?


学生:姹紫嫣红指花的颜色很多,很娇艳很美丽,嫣就是娇艳的意思。花团锦簇指的是花一团一团聚在一起,很繁茂。


老师:出示两幅图片,分别用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来形容一下,


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预习时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读课文


三、引导解读


老师:德国一个爱花的过度给季羡林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国土时,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老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景色的绮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民族的奇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和段落,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学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出示幻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老师: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美丽?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也可以补充。


学生:我从“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老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学生:我看到很多花,红的紫的,一团团,一簇簇很艳丽很美丽。


老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抓词语,那你能不能美美的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老师:感情没有充分的读出来,谁能再来读一读?


学生:读句子


老师:谁还想表达不同大感受?


学生:我从“家家户户”和“任何”两个词语中读出花非常多,每家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非常漂亮。


老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把这种美读出来?


学生:读句子


老师:谁还想补充?


学生:我从“应接不暇”一词中看出花多得让人看不过来。


学生:我来给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做一下总结。第一: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中看出花非常的多,非常的漂亮。第二:从“任何”和“家家户户”看出花非常多,家家户户都养着花,每条街也都是花团锦簇。第三:从“花的海洋”中看出花连成了一片,就像是在大海中一样。


老师:你很会读书,很会总结。把前边几个同学的回答都整理出来了。可是王老师有一个地方不明白。文中说:让人如入山阴道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人走在街上,两边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就像是走在山路上,两边全是美丽的景物。


老师: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 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学生练读)


老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学生:想


老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请一名同学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老师:配乐朗读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我看到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把整个窗户,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


学生:我看到一片片花海竞相开放,蜜蜂围绕着花朵嗡嗡的歌唱着。


学生:我看到我和我的同学走在大街上,听着鸟儿的歌唱,闻着花香,在散步。


学生:我看到两个人站在开满鲜花的大街上在聊天说:你看这景色多美呀。


学生:我看到两只蜜蜂嗡嗡的凑在一起聊天:多么美丽的花儿……


老师:是呀欣赏着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学生:想


学生:齐读句子


老师:文章当中哪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学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出示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民族的奇特?


学生:他们把花都养在窗台上。


老师:你家花养在哪里?


学生:我家样在阳台上;我家养在客厅里


老师:可是他们却把花养在窗台上,大家说奇特吧?


学生:奇特


老师:大家还从哪个地方看出民族的奇特?


学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从这里看出了民族的奇特?


老师: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自己在屋子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了花的脊梁。


老师:你家养花是做什么的?


学生:美化环境;绿化空气;释放氧气……


老师:可是他们却不这样做,只看到花的脊梁?他们不喜欢花么?那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学生:他们一心为了别人,有一种奉献精神。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老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学生: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就是值得细细品味。


学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老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学生:敬佩,感动……朗读


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老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 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老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吧?


联系生活实际,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


生读———二自然段


老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老师:我为人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再读———二自然段


老师: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建了这样如画的景象。


生再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四、拓展延伸


老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作者又来到这个爱花的国度。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演一下,我当季羡林老人,大家就是接待我的德国人。


老师: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的主人问我……


学生:你离开了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老师:变化是有的,德国越来越发达了,可是有一种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的美丽包含的东西有很多,其中也包括美丽的花。走在花的海洋中,我做了一个梦,我徜徉在花海中,周围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可是那不是在德国……


老师:谁来试着演一下?


生……


(通过学生的表演,能说出其中的“美丽”包括美丽的花更包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作者做的梦,不仅是思乡梦,更是渴望我们的国家也能够像德国一样,达到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我为人人,德国才堪称一个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们才看到了一幅幅奇丽的画面,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奉献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达到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老师:课下自己阅读《再返哥廷根》。了解作者对德国的独特情怀。下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