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过海》教学课例分析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师描述:看看书,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有关句子上做记号。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板书:辛苦艰难


师: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1):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都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师出示句子。


生集体读句。


师:哪个词写出了燕子很累?


生(1):疲倦。


生(2):太疲倦。


师:疲倦和太疲倦有什么不一样?


生:太疲倦比疲倦还要疲倦。


师:从哪几个词看出燕子太疲倦了?


生(1):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生(2):伏在甲板上休息。


师板书:太疲倦了落伏


生集体读此句。


师出示比较句:(1)、燕子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2)、燕子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师:这两句有什么不同?请大家一起读。


生集体读句。


生:第二句没有说出燕子很累,第一句写出了燕子很累。


师在关键字上加点,谁来做一做“伏”的动作?


生做,集体做。


师:燕子的累谁来读读看?


生(1)读。(误读为第一句)


生(2)读。(不太完整)


生(3)读。


师:谁来说说读得怎么样?


生:漏了一个字。


师:谁再来读读?


生(4、5、6)读。(其中生(6)较好)


师:谁来跟着她读?


生(7)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


生自由练习读。


第二小组读,第三小组读。


生集体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


生(1)读。(误读为课文最后一句)


生(2):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


生(3)读。(完整句)


生(4)读。(完整句)


师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有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


生集体读句子。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的燕子却停止了呼吸。


师板书:停止了呼吸


生(2):知道了燕子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是:有的燕子怎么样了?


生:又展翅起飞了。


师出示:“一会儿”表示时间(),燕子在非常()的情况下,只休息了“一会儿”又起飞了。


生:“一会儿”表示时间短,燕子非常疲倦。


师:燕子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又展翅起飞了?


生(1):因为没飞到南方的时候,已经很暖和。


生(2):因为他们还没有飞到南方,要抓紧时间。


[评析]


师生课堂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主题。


课堂提问和回答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动态的评估方法。通过师生问答的双边活动,启发、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时进行反馈。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好比在教学活动的湖面投进一块石头看看这“一石”能激起多大的浪,及时了解学生的认识范围、理解程度、学习态度、思考方法等,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估。


下面本堂课的师生课堂语言交流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就整堂课的教师提问而言,提问的层次较为明显。整堂课的教师提问由“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燕子的辛苦艰难--------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你怎么做--------当你看见有人伤害燕子的时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几个大框架的构成。大问题的层次分明,应该说抓住了“牛耳”,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但是大问题中的小问题设计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层次感。


(二)、朗读指导有量的保证。朗读的很大,往往一个句子请了多位学生读。如两句重点句分别请了5---7位学生单独读。朗诵的形式也较多,自由读、单独读、小组读、集体等等。应该说,读得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学生读了以后怎么办,评价这个环节应该说还不够完美。学生单独读后,应对其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读得好的地方,争取一遍比一遍有进步,这就提高了朗读的效益。否则,虽读的人很多,但收效甚微。


(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有相应的评价。正确的要肯定,有创意的表扬,错误的给予鼓励,尽量减少模糊的现象。在这节课中,一些应该热情表扬和鼓励的时机已经错过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四)、学生有回答不完整的地方或不通顺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出并纠正,并让学生再回答一遍。本堂课学生回答不完整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教师并未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