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石》说课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教材分析


《鱼化石》是著名诗人艾青写的一首诗,它既是一首科普知识诗,又是一首抒情诗,而且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朋友阅读。


诗歌首先描绘了鱼的生命之美——它是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命。接着描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了生物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它是“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它的生命已宣告终结。同时,鱼化石的形成过程也渗透于字里行间。最后,写了诗人从鱼化石获得的领悟,并提示的人生的哲理,告诫人们:在运动中前进,死也要死得有意义,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本班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等,但本学期还需不断的巩固复习,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年级的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能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是诗歌,因而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本文的语言虽然通俗,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体会到诗人通过借物寄情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珍视之情。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朗读和了解鱼化石的形成过程上。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栩、鳞、鳍”,理解“栩栩如生”、“凝视”的意思。


本课的字词教学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引导学生认识“栩”借助媒体和一个填空练习理解“栩栩如生”的含义。“鳞”的字形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粼”的形近字的比较分析;“鳍”重点指导它的字形。“凝视”的理解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体会它的含义。


目标二: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生命的真正价值;并积累关键诗句。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而本课是一首诗歌,更应该重在朗读,不必作过多的分析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鱼化石形成过程,在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目标三:借助文本和媒体演示,了解化石形成过程。


了解化石形成过程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通过文本和借助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梳理化石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再通过想象说话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了解了鱼化石形成过程。[]


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关于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了课堂教学。


㈠抓关键词句理解、感悟。


阅读教学离不开词句的理解、品读、积累。而本单元的目标是继续理解词句。教学中,我抓住“栩栩如生”这个词,让学生通过媒体演示和说样子填空练习,进一步理解它的含义。又通过一个想象填空让学生理解了4、5小节中的“静止”、“沉默”。“凝视”的理解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体会它的含义。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朗读、感悟。


㈡以读为主,层层深入,训练语言。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反复读文,让他们每一次都有所收获,培养其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划的学习习惯,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我安排了初读,了解课文内容;1—6节有自读,师生合作读,对比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了解鱼化石形成中不同的感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㈢注重练习设计,体现三维的有机融合。


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二期课改所应体现的理念,教学设计时,教师对这方面作了充分的考虑,尤其关注通过练习的设计来达成这一目标。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栩栩如生”这个词,教师让学生在仔细观察鱼化石组图的基础上说说他们样子;接着,又通过一个想象填空:“虽然它们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但是它们的嘴 却不能翕动 ,它们的眼睛 ,它们的鳞和鳍 它们的尾巴 ……”让学生理解了4、5小节中的静止、沉默。这一组训练,既是对词句的理解,又是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鱼化石的寂寞和无奈。


㈣媒体演示,理解课文。


这是一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十分凝练。留给读者很多的想象空间,因此,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好载体。教学中,教师借助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学习1、2节时,运用媒体播放鱼儿在大海中遨游、嬉戏的情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播放火山爆发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既让学生体验了情感,又为下文描述化石形成过程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