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与感想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课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教材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本文内容通俗易懂,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个性。


● 总体思路:


1、讲读这篇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具体地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摘出课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句子,体会精彩之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品悟、交流为主,教师则应抓住重点随机点拨,并帮助学生做好梳理归纳。


2、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 教学目标:


1、体会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3.学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感受“男子汉”独立、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王安忆这个人,并清楚知道文中的小男子汉就是她自己的外孙,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王安忆有机会对小男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进行写作。人物介绍不必过多。)


二、感知课文:


★整体感知:


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也可以问 “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个‘男子汉’?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一时还不能完整或准确地说清楚,因此在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好梳理归纳工作。(归纳成: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直面现实、挑战自我、天真幼稚、可爱沉着)


★细节感知


讨论: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小男孩身上有哪些让你感动、值得你欣赏或引起你共鸣的地方?


(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多,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作合理的修剪,而这个“合理”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喜好来确定。所以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体现了这一点。)


师生共析四个重点::


(1)、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加点词“小心”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小心”刻画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态。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决定忍痛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准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就表现了“他”在提问时的这种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态和神情。)


(2)我说:“你交上钱,我帮你说好了。”“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前,他又嘱咐了一句:“你不要讲话奥!”营业员终于过来了,他脸色有点紧张,勇敢地开口了:“买,买,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了。


(“不要”“你不要讲噢!”几词表现作为孩子的一种既好奇、又想试着独立完成任务的心情。“买,买,买……”这一省略号的使用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孩子刚开始独立完成任务的稚气和特有的慌张。)


(3)假如爸爸妈妈拌嘴,有时是玩笑的拌嘴,他也会认真起来,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我爸爸会修的“


(爸妈拌嘴时,他义无反顾地站在妈妈一边,充分反映了小孩天生的对母亲依恋之情。碰到问题时,又把父亲搬出来。这实质上是反映了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是无所不能的英雄这一真实想法。)


三、交流启发:


文中作者对待小男孩的言行给我们哪些启发?能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吗?(这一部分的讨论,学生自由开放,只要是课文中内容,学生都可以谈,谈的只要合乎情理就可以。)


四、了解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启发: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多,如果不好好组织材料,将会显得杂乱无章。看本文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材料的?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学生在这个环节会产生有话但有无法讲清的问题,教师应作归纳,概括。)


五、延伸--拓展


1、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哪些行为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行为呢?


2、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行为:


1)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2)大胆推荐自己参加优秀队员的竞选。


3)树上有马蜂窝,去把它捅下。


(这一部分的设计,完全结合学生对“男子汉”一词的理解,重在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