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教案设计之三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本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人数较多、生源杂乱的大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活动步骤:


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小组交流:


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3、小组集体汇报。


本节课的几点体会:


课堂上是否应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一定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键是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有效性”如何。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采取合作学习,不是包罗课文全部内容,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而是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种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调动起来。因此,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把各小组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疑难问题加以综合归纳,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施教。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各组的进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控制时间,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争论不休的讨论中做好指导,同时可以了解到学生问题的集中点。在交流各组学习情况时,教师对于大家争论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