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不以为然、争论不休。
   2.运用多种方法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读出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争论的故事。“争论”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在文中的意思谁会讲?
    (从课题入手,紧扣“争论”开门见山,抛出字典中的解释,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个词,这正是我们学生缺失的一种语文能力,即对词语的敏感度和领悟力。)
  二、学习第3小节
   1.哥俩是怎么争论的呢?请你们去认真读读第三小节。
   2.学生自读。
    (语文教学必须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语文教学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当学生心中有了疑问,就会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时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内涵。)
   3.师生合作分组读。
   4.体会反问的妙处。
   5.讨论交流哥俩争论时的表情、动作,并演读好哥俩的争论。
   6.他们的争论到此有没有停止呢?哪个词看出来的?(揭示并理解:争论不休——休,停。)
   7.下面我们就分两大组来争几次,再现一下当时哥俩争论不休的情景。
   8.请问哥哥和弟弟:你们这样争论不休,消耗的仅仅是体力吗?
    (还消耗了时间、贻误了射大雁的时机、错失了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中国文化重“和合”,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致力于“和合”文化的营造。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导与放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表现出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和影般自然亲切,似声与响那样的相得益彰。师生浸染于和谐的氛围之中,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彼此感受到相互沟通的快乐,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哥俩争论时的表情、动作,学生充分开掘思维,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炽热的创新热情,在这充满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个性就能得到张扬,创新潜能也能得到极佳的发挥。教师还紧扣“做事应抓住时机”这个道理,引领学生走进兄弟俩的故事,通过读读、演演、议议,使人、文、课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三、学习7——12节
   1.盛老师的学生听完她讲的故事后,感想很多,开火车读读7—10小节。
   2.出示7—10小节:再读读这四小节,排列的顺序能不能打乱?为什么?
     (不能打乱,因为一个比一个说得深入,所以在这四句话中,哪句话最有概括性?第四句。)
   3.如果还有学生往下说,他说的应该注意什么呢?
     (比前面四位更深入更概括。)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主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
   4.好,下面就请大家在书上第11小节省略号的地方,写一句话,如果你觉得照刚才的要求写有困难的话,可以降低要求,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想就可以。
   5.学生写完后交流。
   6.你们讲得多好!看,盛老师向你们投来了怎样的目光?(出示:赞许)盛老师为什么向你们投来赞许的目光?
   7.这也就是盛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也正是我们今天学这个故事的目的之一。希望我们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先把事情做起来,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俗话说,一叶知秋。从这一短小的片段中,可以发现教师把启发式教学贯穿在“读”中,以读促思,读思结合,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融看、想、说、读、写于一炉,进行“以读为主”的语文综合训练,使整堂课的教学统一于“以读为主线”的整体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带着目的与渴求投入地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使读者有感染性、愉悦性,使“死读书”变成了“活读书。)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我们再来看全文,它是故事中套着故事,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争论的故事》,从而使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这个就叫借事说理(板书),比一般的空讲道理容易让人接受,也更有说服力,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今天回去把这个《争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让故事中的哥俩作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镜子。
   2.完成排列句序的练习
    ( )一听到这熟悉的叫声,我就猜准它一定生蛋了。
    ( )我高兴地把蛋拣在手里,还热乎乎的呢。
    ( )跨进屋门,果然,一个鹅蛋似的双黄蛋躺在鸡窝里。
    ( )一天下午,我参加学习小组后回家,老远就听到我家的那只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地在房子里叫个不停。
    ( )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 )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 )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争做好事。
    ( )下课了,张良在操场上玩。
    ( )他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刚才看到的那一团白纸。
    ( )想着,他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
    (语文课要努力使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点整合,新知与旧知整合,使学生脑中的语言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有效链接,形成新的语言图式。课堂上,教师没有满足于浅层次地理解“按一定顺序,层层深入”的意思,而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语言互相融合,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课后还设计了一个排列句子的练习题。这点很好,因为我们的教是为了学,只有学练结合,学生的所学才能得以巩固,孩子的学习才不会觉得疲劳。)

  板书
               借事说理    争论的故事
                       哥   弟
                       煮   烤
                    抓住时机   争不如做

  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2、用钢笔描红。
   3、读一读,再抄写,并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的意思。
     味道 充饥 浪费 满意 一以为然
     时机 关键 评理 赞许 争论不休
   4、读一读文中的对话,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5、“赞许”是什么意思?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