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竹石》《已亥杂诗》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教具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


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重点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1.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读这个词。


3.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4.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 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A.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B.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C.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2)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拓展《己亥杂诗》第5首和第45 首。)


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重点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