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实录(3)教案

来源:网络    作者:    时间:

一、激趣引导新课。


老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 么字?


学生:“声”。


老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 么样的声音?


学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学生:鸟的叫声。


学生:小提琴声。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 么呢?(板书“回”)


学生:齐读课题。


[点评:先板书“声”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想到水声、鸟声、琴声等然后在“声”字前面加上“回”字引出课题,十分自然。]


老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 么?


学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


学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 么。


老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节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 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老师:课文有几个节?


学生:课文有六个节。


老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 么事?


学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点评:能初步理 解每个节的内容,初步理 解课文内容,这是对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老师:那回声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老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 么?


学生:读第一段。


学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老师:(出 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 么了?


学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老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 么像个大月亮?


学生:(指图说)。


老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学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老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点评:由于儿童感性经验少,老师在指导学学生朗读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像个大月亮”说得多好啊!正当学生们赞叹景色的优美之时,老师又启发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书。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 解语言。通过读书,使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更鲜活起来。]


老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 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学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老师:它是在什 么地方发现的?


学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老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 么话了,同学们轻声读或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老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么样读的。


[点评:教师以童心激发童趣。学生们喜欢小青蛙,相信小青蛙和人一样能说话。当老师把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童话世界时,语文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老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 么?


学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老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老师:说 明他心里怎么样?


学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 明他心里很奇怪。


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点评:教师问得好!学生回答不是猜答,不是随意发挥,而是在认真读后作出的回答。教师引导学学生朗读书,不仅读文字,也是读标点,从而指导学生恰当地读出语气。]


老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 么?


学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学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老师:非常正确,所以书上用了个什 么词?


学生:奇怪极了。


老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 么意 思?


学生:非常奇怪。


老师:非常正确,那他是怎么样做的?


学生:他去问妈妈。


老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点评: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了“奇怪极了”这个关键词,以此为契机,不仅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而且引导学生通过读再次理 解“奇怪极了”的含义,又引导学生按“奇怪极了”的语气来读。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落实。]


老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学生:(读第四段)。


老师:青蛙妈妈是怎么样做的?


学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老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学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老师:非常正确,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点评:教师先找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再让学生去找其他表示动作的词,这就是示范引路,教给方法。]


老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么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学生:(表演)。


老师:非常正确,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 么变化?


学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老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 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新奇的自然现象。教师借助录像,让孩子们观察画图,再说一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


学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老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 么情况下荡回来?


学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老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学生:不会。


老师:(指学学生朗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 么?


学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老师:(板书,水波 河岸)青蛙妈妈为什 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学生:(读第5段)。


老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学生:(读)。


学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老师:第一个句子话告诉我们什 么呢?谁来读?


学生:(读)。


老师:告诉我们什 么?


学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老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学生:(指图说)。


老师:青蛙妈妈为什 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学生:(读)。


老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 示),谁再读?


学生:(读)。


老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学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学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老师:(板书声波 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 么意 思?


学生:是弯弯曲曲的。


老师:你的意 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老师:非常正确,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 么意 思?


学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学生:“返”就是回来的意 思。


老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学生:(加动作读)。


[点评:从“水波荡河岸”到“声波返石壁”,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可感的现象入手,去了解一个简单的科学常识——回声形成的原因,这符合科学常识——回声形成的原因,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语言表达上,学生意到而词不达的现象甚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合适的词语。]


老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 么呢?谁来读?


学生:(读)。


老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 么?


学生:回声。


老师:非常正确,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学生:(读话)。


老师:小青蛙是怎么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学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学生:……


老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学生:明白了。


老师: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老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学生:它非常高兴。


老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么样读呢?


学生:(读)。


[点评: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语言的溪流也就活泼泼地流着。由于教师启发得当,诱导有方,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在这里得到了落实。]


老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 么呢?


学生:(读第六段)。


学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老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 么?


学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老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么样?


学生:很高兴。


学生:很快乐。


老师:对呀,从哪一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学生:欢快。


老师:“欢快”是什 么意 思?


学生:非常兴奋。


学生:特别高兴。


[点评:词语训练是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师自始至终注意抠词语,这是值得称道的。]


老师:非常正确,他为什 么特别高兴?


学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老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老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 么?


学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 么?


学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老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 么地方?


学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学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老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点评:课讲完了,但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在继续。教师的提问是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读书的兴趣。]

→ 点击查看“杨屹”的其它作品 ←